金石堂網路書店 購物推薦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攝影造像簿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攝影造像簿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攝影造像簿 評價
網友滿意度:
工作穩定也好一陣子了~
為了多多的提升自己!
我決定多看些書一邊實做來增加
自己的EXP!!
畢竟生活只剩下工作跟消遣果然還是
會覺得有點沒意思啊...
先跟大家推薦我很入迷的~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攝影造像簿
裡面的內容讓我躍躍欲試!
完全能體會到開卷有益的FU啊~~
希望推薦的類別也正好是你喜歡的!
順便附上我常用的折價券網站
一起上網充實自己、天天向上吧!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攝影造像簿
日式曲奇 |
京都午茶時光!日式抹茶幸福甜點:26種口感細膩、風味濃郁的手作點心 |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攝影造像簿》100 Years of Taiwan Artists: Pan Hsiao Hsia,s Portrait Making
★藝評家謝里法
潘小俠把人物造形之特徵和行為動作所表現的性格,組合成一種比文字語言更具說服力的閱讀機制。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蕭瓊瑞
潘小俠對拍攝對象、畫作特色與性格的深入瞭解與掌握。......以鏡頭述說美術史,他未以攝影家強烈的風格為主導,而以藝術家個人的創作為前提,不改他寫實主義的本色,必能為歷史的建構,留下有力的基礎。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廖仁義
潘小俠以符合所拍攝的美術家的個人特色來布置畫面。換言之,他的作品能夠保留美術人物呈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個性與姿勢,使之真情流露,而不是將他們從生活中切割出來,成為名人的沙龍照片。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攝影造像簿》為潘小俠歷時三十年的攝影紀錄成果,收錄其自1987年至2017年間持續拜訪、拍攝的二百二十四位藝術家身影。曾任《自立早報》及《自立晚報》攝影記者的潘小俠,一如史家提筆書寫歷史,以資深媒體人的敏銳洞察力及熱愛台灣土地的社會關懷,透過鏡頭書寫一部「影像版」的台灣美術史,以鏡頭捕捉台灣藝術文化的豐富底蘊。
本書以七個章節:(1)日據時代台灣前輩畫家與雕塑家、(2)大陸來台美術家、(3)戰後台灣美術家、(4)台灣素人畫家、(5)台灣原住民美術家、(6)政治受難者美術家、(7)旅居巴黎美術家,介紹先後在台灣藝壇活躍的畫家與雕塑家,透過肖像攝影搭配精簡文字介紹,呈現美術家們的經典作品及創作身影。其中,「台灣原住民美術家」一章記錄三十三位原住民藝術家與經典作品,將過去長期為台灣美術史書寫所忽略的原住民藝術做豐富收錄,冀求能建立起研究、欣賞原住民藝術的堅強礎石;而「政治受難者美術家」一章則結合作者長期關注的人權議題,深具當代藝術的社會觀察與參與性質。當欣賞一幅幅的攝影造像,就如是在傾聽美術家藝術生命中的豐盛與甘苦。 此外,全書每一章引言皆邀請專家撰寫專文,使讀者能透過藝術影像與文字資料,一窺台灣近百年美術發展的風貌及美術人物的風采。
本書結合藝術圖像的欣賞性、資料性,十分推薦給喜歡美術的研究者珍藏。
作者介紹
潘小俠
1954 出生於台北
1980 開始拍攝蘭嶼記事
1986-1995 任自立早晚報攝影記者
1990 參與「看見與告別」九人聯展,發表「艋舺―醉巡」創作系列(誠品藝文空間)
1993 首次繪畫個展「豆腐板創作記事」(台北尊嚴畫廊)
1996 任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攝影組 1997 「部落之行」影像首次個展(台北攝影藝廊)
2002 拍攝高砂義勇隊「不知為誰而戰」影像故事紀錄片(公共電視台播出)
2003 拍攝「部落最後印記―紋面 pat san」紀錄片
2005 文建會「台灣美術家一百年(1905-2005)」展覽
2006 出版與展覽:「蘭嶼紀事」紀實攝影(台北華山文化園區)
2009 出版與展覽:「白色烙印 1949-2009 人權影像」紀實攝影(台北景美人權園區)
2011 紀錄片發表:好茶部落88風災「回家的夢」(原住民族新聞台播出)
2012 舉辦「二二八見證者紀實影像展」(台北國家二二八紀念館)
2013 參與聯展「台灣1980年代現代性佈署:當空間變成事件」(高雄市立美術館)
參與聯展「花花:世界」,展出作品「紋身」系列1-5(台北市立美術館)
「部落?相遇?30年―─我的原住民朋友們」潘小俠油畫首展(台灣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台北東家畫廊)
2015 出版與展覽:「見證二二八」(二二八國家紀念出版)
2017 參與聯展「微光誾影」,展出「艋舺―醉巡」系列作品(台北市立美術館)
ibon mart購物金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攝影造像簿-目錄導覽說明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
圖像的敘述與閱讀/謝里法
鏡頭下的美術史/蕭瓊瑞
好漢破腹來相見/廖仁義
(一)日據時代前輩台灣畫家、雕刻家
〈日據時代美術史〉 撰文/謝里法
1. 日據時代台灣前輩畫家
林克恭、顏水龍、林東令、楊啟東、薛萬棟、楊三郎、陳 進、林玉山、陳慧坤、黃靜山、葉火城、李石樵、郭雪湖、張萬傳、劉啟祥、蘇秋東、洪瑞麟、藍運登、陳永森、莊 索、呂基正、張義雄、黃水文、鄭世璠、黃鷗波、黃混生、林之助、許深州、蔡草如、廖德政、許武勇、蔣瑞坑、莊世和、張炳南。
2. 日據時代台灣前輩雕塑家
蒲添生、林葆家、陳夏雨、陳英傑、王水河。
(二)大陸來台美術家
〈流離與生根〉撰文/蕭瓊瑞
余承堯、沈耀初、邱行槎、王攀元、劉其偉、陳庭詩、卲幼軒、 李 德、陳其寬、黃群英、吳讓農、張志焜、李奇茂、葉世強、江漢東、李再鈐、朱為白、王修功、楚 戈、吳 昊、劉國松、霍 剛、蕭 勤、歐豪年。
(三)戰後台灣美術家
〈攝影造像術,另類美術史〉 撰文/陸蓉之
1. 戰後台灣畫家
賴傳鑑、沈哲哉、張炳堂、陳銀輝、何肇衢、何文杞、鄭善禧、陳景容、陳瑞福、廖修平、陳錦芳、林智信、邱錫勳、李錫奇、陳輝東、謝里法、楊興生、劉耿一、林惺嶽、謝孝德、王三慶、周 澄、何懷碩、李義弘、袁 旃、李朝進、江明賢、江賢二、吳炫三、顧重光、林文強、戴武光、黃光男、李欽賢、許坤成、奚 淞、葉竹盛、洪根深、陳水財、蕭麗虹、莊 普、施並錫、陸 詠、陳世明、黃銘哲、黃步青、董振平、陳朝寶、陳來興、邱亞才、袁金塔、郭振昌、盧天炎、盧明德、許雨仁、蘇振明、潘小雪、曲德義、黃銘昌、李銘盛、賴純純、楊茂林、周孟德、鄭在東、張正仁、梅丁衍、林永發、郭掌從、于 彭、倪再沁、陳建北、嚴明惠、薛保瑕、吳天章、許自貴、蘇旺伸、張振宇、李明則、李俊賢、吳瑪悧、陳士侯、郭娟秋、何華仁、林 鉅、陳界仁、侯俊明、江懿亨、李欽賢。
2. 戰後台灣前輩雕塑家
楊英風、邱煥堂、朱 銘、郭清治、何恆雄、楊元太、陳正雄、蔡榮佑、高燦興、楊文霓、林良材、張子隆、吳榮賜、黎志文、蔡 根、李光裕、蕭長正、楊柏林、蕭 一、李良仁、賴佳宏、蒲浩明、陳正勳、林舜龍、王文治。
(四)台灣素人美術家
〈台灣美術史中的「樸素藝術」〉 撰文/蘇振明
吳李玉哥、林 淵、李永沱。
(五)台灣原住民美術家
〈美術文化.土地運動〉 撰文/撒古流
撒卡勒.剎瓦魯(彭水光)、沙哇岸(初光復)、伐楚古.斯羔烙、陳正瑞、杜寒菘、察瑪克(高富村)、達卡鬧(賴合順)、哈古(陳文生)、潘三妹、豆豆(石瑛媛)、拉黑子.達立夫、阿拉斯(杜文喜)、巫瑪斯.金路兒(雷賜)、撒古流.巴瓦瓦隆、伊誕.巴瓦瓦隆、拉阿浪(林新義)、尤瑪.達陸、峨格.馬帝靈(馬建男)、達鳳.卡帝、優席夫、雷恩、尼誕.達給代歷、巴豪嵐.吉嵐、伊佑.噶照、希巨.蘇飛、阿旦、夏曼.瑪德諾.米卡斯(飛魚)、宜德思.盧信、諸推依.魯發尼耀(廖光亮)、林介文、伊命、峨冷.魯魯安(安聖惠)、古勒勒.達比烏蘭。
(六)政治受難者美術家
〈美術家的影像魅力之外〉 撰文/曹欽榮
歐陽文、詹浮雲、涂炳榔、陳孟和、鄭自才、陳武鎮。
(七)旅居巴黎美術家
〈巴黎―藝術發酵之地〉 撰文/陳奇相
趙無極、朱德群、彭萬墀、陳英德、李伯元、陳奇相、唐際豐。
自序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
潘小俠
年輕的時候我畫畫、玩雕塑,算是一個文藝青年,也和當時搞藝術的年輕人一樣夢想著去國外見識見識,那時我想去法國學電影、學美術,然而命運卻將我所計畫的方向調了一個頭;就在我準備好一切時,我看到劉其偉老師所著《台灣土著與文化藝術》,這本書燃起了我體內的什麼,於是我就拋下工作和計畫跑到蘭嶼,開始了我至今三十多年對土地與人的熱情。那時我是廣告公司的老闆,突然之間就變成穿著丁字褲在蘭嶼閒晃的雅美人。
我是一個在士林大廟口長大的人,那裡來來去去各行各業什麼人都有,整天我就是野在外面到處玩。小時候個頭小,廟口那些做生意、討生活的大人的言行相貌,在我看來十分鮮明有特色而且認真動人,或許就是這個時候埋下了拍攝人物、記錄土地生命的種子吧。後來到蘭嶼,在蘭嶼這個遠離文明的國度,人們有一種很接近存在本質的真實,這個意念感動我,我想記錄下,而且是以瞬間的方式記錄,要瞬間鎖住就拿起相機開始拍、拍、拍。我是沒什麼顧忌的人,酒一喝,我就是小飛俠,sake真是美麗夢幻的馬拉桑,激動著我尋找彩虹的生命。拍照很奇妙,好像在那快門的瞬間介入了對方的靈魂,或是說彼此之間的障礙都不見了,我這個人喜歡沙抱、阿優夷,所以在快門瞬間的與人感通很吸引我。後來大約是在1987年間,我讀到謝里法老師所著《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就萌生一個想法,要用相機跟隨老師書裡的腳蹤,去尋找這些從上個時代起就為著台灣美術專注地耕耘付出的前輩美術家們。
在解嚴前後的那個年代,我們許多搞創作的人喜歡聚在林鉅經營的「攤」喝酒,幾杯下肚馬步拉步、瑪喇桑之後大家侃侃而談,那時有很多想法,很多對台灣的期待。台灣很特別,有一大堆文化匯集在這,那些西班牙、荷蘭、日本、法國、美國,而屬於本土的一切就只有在台灣,別的地方沒有,我們自己不珍惜還有誰會珍惜?我們自己不聽本土的聲音,還有誰會聽本土的聲音?這樣的理念更支持我持續地拍攝台灣的美術家。
第一階段是1987-1992 年,拍攝日治時代前輩美術家約三十八位,以及大陸來台前輩美術家約十位。
第二階段是 2003-2004 年,拍攝戰後中青輩美術家約九十位。
第三階段是 2004-2005 年,拍攝原住民美術家約十七位。
接著陸續又增拍,包括政治受難者美術家及旅居巴黎美術家等,這本紀錄拍攝從1987 年進行至今的2017 年,前後歷經約三十年,完成《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攝影造像簿。
像作家用筆寫歷史、畫家用畫筆畫歷史、攝影家用相機記錄歷史,這本書的意義是記錄台灣百多年來美術家的風貌及美術歷史的鏡位。這計畫進行至今,而前輩美術家相繼凋零,如今在世的只剩寥寥數人,這造像簿之完成出版,目的就是向台灣前輩美術家致敬。
造像簿的誕生,首先要感激謝里法寫台灣美術運動史,以及謝里法、陸蓉之、蕭瓊瑞、廖仁義、蘇振明、撒古流、吳瑪悧、潘小雪、曹欽榮等為此書撰寫美術史,林偉嘉文字統整、蘇格拉底翻譯,原住民大黑熊、希巨.蘇飛、小小馬幫忙尋找原住民美術家的足跡。事隔十多年光陰,重新增訂修正新版台灣美術家,原探訪拍攝共一百七十位,現在增加到二百二十四位,《潘小俠攝影造像簿》2017 年新版,特需感謝藝術家出版社發行人何政廣鼎力支持,與藝術評論家兼畫家陳奇相撰文旅居法國巴黎畫家。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5.5*21
頁數:480
出版地:台灣
商品訊息簡述:
- 作者:潘小俠
追蹤
-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社追蹤
- 出版日:2017/8/1
- ISBN:9789862821985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攝影造像簿
留言列表